姓 名 |
许静 |
性 别 |
女 |
职 称 |
副教授 |
工作单位 |
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|
讲授课程 |
传播学概论、跨文化交流学、舆论学 |
研究领域 |
传播学基础理论、舆论学、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、品牌国家(Nation Branding)、新媒体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(E Public Diplomacy &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)、舆论话语分析(Discourse Analysis of Public Opinion
互联网治理(Internet Governance)、大众风险沟通(public risk communication)、比较媒介政策(Comparative Media Policy)、移动健康传播(M-Health) |
著作或论文 |
《舆论学概论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9年3月。
《传播学概论》,清华大学出版社,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,2007年3月。
《大跃进运动中的政治传播》,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,2004年2月。
“媒介图式的建构及其效果——关于“天价医疗费事件”报道的焦点小组研究”,《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》第六辑,2011年5月。
“浅析欧盟对媒介市场的超国家管制”,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》,2011.2.
“中国舆论监督结构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”,《南京社会科学》,2011年第1期
“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的结构化特征初探”,《中国网络传播研究》第四辑(2010),浙江大学出版社,2011年1月。
“新媒体环境下公共领域的建构--从黑砖窑事件谈起”,彭兰主编:《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0年。
“舆论研究:从思辨到实证”,《国际新闻界》2009年第10期
“网络传播中场域性互动对社会舆论的影响”,载于《中国网络传播研究》(第三辑)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
“学生需要,成就经典:《传播研究导论:过程与符号》导读”,《新华书目报.教材导刊》,2008年10月28日
“多元化与多样性——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化的再思考”,《百年斯诺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7。
“新社会运动的策略模式--无烟香港行动“,东方网.2007
“搜寻;诠释;建构——关于《阳光记录》”中国教育电视电视台半月刊,2007年第5期
“创意产业与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方向”, 《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》第二辑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
“互联网环境下公众舆论的生发机制初探”,《中国舆论监督年度报告(2003-2004)》,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06年2月
“文化与传播的偏向“,《SOHO小报》2005年9月,NO.57
“简析西方舆论观的形成与发展”,《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》第一辑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4年5月。
“浅论政治传播中的符号化过程”,《国际政治研究》,2004年,第1期。全文转载于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《政治学》2004年第5期
“图式理论及其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运用”,《国际政治研究》,1999年第4期
“心理战与传播学:美国早期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色”,《国际政治研究》,1999年第1期。
《提高跨文化传播效力(ICC)要素分析》,《国际政治研究》,1997年第4期
《亨利•卢斯、〈时代〉周刊与四十年代中美关系》,《美国研究》,1993年第1期。
|
教学表彰
/
奖励 |
2008-2009年度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一等奖
2007-2008年度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
2007-2008年度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
2007北京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演示竞赛三等奖
2005-2006年度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
2001年英国太古奖学金
1998年获军训带队教师优秀个人奖
1996年获国际关系学院优秀教师奖
1995年获日本世川良一奖 |